匯聚全國85%的石英材料企業、建立國內首家國家級硅材料檢測中心及硅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入選國家第二批創新型縣建設名單……近年來,東海縣圍繞特色硅產業鏈,不斷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逐步形成初具規模的硅產業集群,成為國內最重要的硅材料產業基地。
“多年來,我們依靠科技創新,加強技術攻關,不斷延鏈強鏈補鏈固鏈,推動硅產業向中高端發展,使得全縣硅產業由過去‘資源式增長’向‘創新式增長’轉變。”連云港市副市長、東海縣委書記宋波說。1-6月份,該縣117家規模以上硅工業企業完成應稅銷售103.56億元,同比增長43.6%;實現工業產值100.15億元,同比增長39.51%,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53.29%、47.53%,硅產業總產值占全縣工業經濟“半壁江山”。
(資料圖片)
動能強勁,企業主動攻關行業難題
走進連云港睿晶石英材料有限公司焊接車間內,數十名工人在焊接機上,有序地操作。“過去焊接全是人工,現在有了這個自動焊接機,人工可省一大半,而且焊接質量還穩定。”行走在車間,企業負責人許開港站在一臺焊接機旁,邊查看焊接質量邊說,“過去焊接一根石英管子需要7、8師傅配合才行,一天最多能焊出3根。用上這自動焊接機,3個普通工人就可以操作,一天最少能焊接12根管子。”
焊接是東海大部分硅材料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道加工工序。然而光依靠人工不僅效率低,而且質量還不好控制。面對這一難題,許開港走進車間和幾名工人一起實驗,通過半年多時間,成功研發出自動焊接機,并實現工業化生產。
創新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創新為王”則是東海硅產業發展內核里最鮮明的價值邏輯。“作為中小企業,我們對于創新的危機感最強,迫切感也最強。”許開港說,“在資金、客戶群體、技術人員儲備等方面,我們比不上大企業。那么,我們只有不斷創新。”如今,睿晶石英在石英管打磨、拋光等方面也實現了自動化。
隨后國外雙反、環保整治,外部環境的變化讓東海感受到支柱產業成長的壓力。“在東海,大大小小的硅材料企業有近千家,如果不創新,何以為生。”許開港感嘆地說。
一系列的產業轉型危機倒逼東海硅材料產業自動同創新結伴而行。長期以來,國內高純石英砂市場一直被美國尤尼明(現矽比科)、挪威TQC公司壟斷,直到2009年,東海硅材料企業攻克了高純石英砂提純技術難題,成功實現了高純石英砂的產業化,涌現出太平洋、海力源、宏偉等高純石英砂生產企業,其中太平洋石英是國內首家實現高純石英砂量產技術突破的企業。
如今,東海縣先后獲批國家火炬計劃東海硅材料產業基地、國家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核心區、國家半導體產業集聚標準化示范區,構建了國內以石英為主、門類最全、規模最大的硅產業集群,高純石英砂產銷量均占據國內90%以上市場,產生了獨特的高純石英砂“東海指數”現象。
搭建平臺,給企業增添科技創新力量
為增強工業經濟抗風險能力,東海最先動刀的就是硅材料產業。近年來,東海加大石英砂無序零散狀態整治,果斷關停大量小企業。
在關停的同時,東海縣又自覺地搭建了一批硅材料創新載體。東海縣科技局局長李騰介紹,圍繞硅材料產業,2011年,東海縣建成首個國家級硅材料深加工產品檢驗檢測中心,2017年,成立蘇北首家縣級產業中心——江蘇東海硅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并聯合南大、南工大、遼工大等高校建成高純稀土、石英玻璃器件成型、硅化石墨、3D打印陶瓷4家實驗室,不斷對硅材料實施升級改造。如今,這把轟轟烈烈的硅材料產業轉型升級之火愈燃愈烈。
弘揚石英的崛起就是在這樣的浪潮下產生的。走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江蘇弘揚石英制品有限公司的三期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聚精會神地制作一個巨大的石英低壓擴散爐管。
不要小看這個爐管,它承擔著光伏電池片制造最核心的部分生產。這就對擴散爐管、石英舟這些載體要求非常高。質量過硬的擴散爐管,設計合理的石英舟,可以讓硅片在擴散管內不同區域接觸擴散源幾率一致性更高。
“如今行業競爭壓力非常大,我們堅持瞄準高端市場攻堅創新產品。”弘揚石英副總經理馮偉超介紹,如今,該企業已擁有“三中心一站”創新平臺,承擔國家省市重點項目10余個,獲評國家高新技術產品26項、國家科技部重點新產品5項。累計獲得授權專利48項專利,在稀土摻雜玻璃材料領域獲得相關專利技術15件,同類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87%。
數據顯示:從2015年開始,東海縣在硅材料公共科技平臺上的投入就超過7000萬元。這些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投入,促進了東海縣硅材料企業拔節成長。在過去幾年,東海縣的硅材料高企比2015年翻了一倍多,中小科技型企業數量突破300家。
深化融合,機制保障一以貫之
企業主動求變,政府也更加積極作為。圍繞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東海縣在引進人才、建設載體、引導技術創新、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等方面進行著多樣化融合發展實踐。
“科技創新可以有效地促產業、抗風險、富民生。東海的創新追求不僅瞄準產業的增長,還著力于構建覆蓋更多企業的創新版圖,讓更多人吃創新飯,穿創新衣。”東海縣縣長張其兵說。
為讓科技創新成為共識,東海縣在全市范圍內率先成立了由縣委主要領導任第一主任,縣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相關分管領導任副主任的東海縣科技創新委員會,統籌協調全縣創新資源。同時,東海縣在縣高質量考核體系中單獨設置了科技創新考核類別,權重占比超9%,實行科技創新指標月通報,季度考核制度。政府設立2500萬元人才工作專項經費,實施“晶都英才2.0”集聚計劃,對創新類人才和團隊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創業扶持。此外,東海縣還設立了10億元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累計發放科技貸款228筆,貸款額近10億元。實施人才強縣戰略,招引高層次人才203人,柔性引進產業高端人才37人。
在這些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加持下,東海硅產業在石英提純、石英玻璃成型、精密石英陶瓷制備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半導體及光通訊用超純石英砂產業化”等6個項目獲批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H代新型多晶硅片技術研發”等28個項目獲評“中國好技術”,產學研合作成果82項,高純石英砂、大口徑石英管、大尺寸石英錠、精密石英陶瓷等高端石英產品處于國內行業領先地位。
走進東海高新區江蘇智疆航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專心致志地精磨中高端精密鑄造件。“我們是國內唯一從熔融石英原料到航空發動機渦輪空心葉片石英陶瓷型芯制備的企業。”企業負責人鈕計芹說。三年來,東海縣新開工過億元硅工業項目36個,新竣工過億元項目30個,企業技改投資總額約52億元。培育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家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在科技和創新的雙輪驅動下,東海也攢下了豐富的家底。科技貢獻率不斷提升,研發費用同比增長27.8%,培育省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7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1 家,省級眾創空間3家,省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5 家,總量居連云港市之首。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