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鼻祖”鐘繇故里引紛爭 鄭州大學教授引經據典推斷具體坐標

2022-08-31 09:59:59       來源:鄭州晚報

鐘繇,三國時期魏國人,以“楷書鼻祖”享譽中國書法史,與王羲之并稱為“鐘王”,歷史記載,“鐘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人”,當今學術界據此認為,鐘繇故里即今天的河南長葛。

日,鄭州大學教授陳隆文綜合運用歷史文獻記載、考古遺址與野外實地調查相結合的三重證據法,歷時兩年時間得出一個新的結論——鐘繇故里與家族墓地,均在今鄭州市中牟縣城刁家鄉城前張村。

那么,鐘繇故里究竟在長葛還是中牟?

“潁川長社”今何在?

《三國志·魏書·鐘繇傳》記載:“鐘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人也。”

“東漢潁川郡長社縣人,這是正史對鐘繇籍貫最權威、最準確的記載,2000多年來沒有異議。”鄭州大學黃河生態保護與區域協調發展研究院黃河歷史變遷與文化傳承研究首席專家、歷史學院教授陳隆文說。

分歧在于文獻記載的“潁川長社”究竟是指現在的哪里?

“很多人以河南長葛為漢魏潁川郡長社縣之地,認定鐘繇故里在長葛老縣城——今天的長葛市老城鎮。”陳隆文告訴記者,但這種說法存在兩處疑問。

疑問一,長葛作為地名出現于春秋時期,但直至隋代開皇六年(586年)才從原來漢魏長社縣管轄區域范圍內“分置長葛縣”,在隋代開皇六年以前,長葛應是漢魏舊長社縣的一部分,《三國志?魏書?鐘繇傳》說:“鐘繇,潁川長社人也”,但并未肯定鐘繇故里在漢魏長社之長葛。

疑問二,長葛市東北8公里老城鎮,雖有鐘繇洗硯池等“遺跡”,但此城建于東魏武定五年(548年),而鐘繇歿于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也就是說在鐘繇去世318年后,才開始有“老城鎮”。

“以此推論,鐘繇不可能在今天的長葛東一帶洗硯學書!”陳隆文說。

那么鐘繇故里究竟在哪里?在唐宋時期官修權威地理著作中,陳隆文找到了關于“鐘繇故里”的線索。

現存最早的全國地理總志、唐代李吉甫撰寫的地理名著《元和郡縣圖志》卷七《汴州?尉氏縣》記載,“故鐘城,在縣西三十五里。魏太傅鐘繇故里。”北宋《太寰宇記》記載,魏太傅鐘繇故里的“故鐘城”在尉氏縣西北三十五里,而且故鐘城“南三里有鐘繇碑”。

“鐘繇故里”的地理坐標清晰顯現——尉氏縣城西北三十五里的“故鐘城”。

“潁川長社”和“故鐘城”兩者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帶著疑問,陳隆文繼續在歷史典籍中尋找答案,他發現,潁川郡作為地名出現,最早出現在班固的《漢書·地理志》,西漢時,潁川郡是當時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之一,長社縣則是潁川郡所轄二十縣之一,但書中并沒有給出西漢潁川郡長社縣的轄區范圍。

陳隆文說,在查閱《后漢書·郡國志》、《魏書·地形志》等古代地理文獻后發現,歷史典籍中雖未明確“潁川長社”的管轄范圍,但是其中明確記載了“潁川長社”境內許多地名,比如長葛城、向鄉、蜀城、蜀津、長城、雞鳴城、白雁陂、鐘皓墓等,這些地名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成為尋找鐘繇故里的關鍵。

在對典籍中的地名一一考證后,陳隆文繪制出漢魏潁川郡長社縣的區域范圍——

“自長葛市長社縣故城、老城鎮一線向東北逾尉氏縣、長葛市之間的雙洎河,經今尉氏縣西部崗李、大馬、大營三鄉至中牟縣刁家鄉城前張村,與尉氏縣莊頭鎮雞王村、房家村比鄰地帶而止,西南、東北縱橫48公里、寬20-25公里左右的區域范圍,可能就是漢魏長社縣的轄境。”

——中牟縣刁家鄉城前張村之“故鐘城”正在漢魏長社縣轄境的最北端。

2022年初夏,陳隆文團隊在中牟、尉氏交界一線考古調查,在中牟縣城前張村后發現了鐘城遺址,現存城墻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有120米。在鐘城遺址的夯土基址內部及周邊發現了大量兩漢以來的陶片、板瓦、磚石等遺物,在鐘城遺址西側的東陶村南部又發現了包含有數十座戰國至兩漢墓葬的墓葬群。

“城前張村形成于明初,村子在故鐘城遺址之前,且又以張、胡兩姓為主,故名城前張村”。陳隆文說,直至北宋,當地人不僅仍然知道在尉氏縣西北三十五里有作為“魏太傅故里的鐘城”,而且在鐘城南三里依然保存有鐘繇的墓碑。

陳隆文說,依據宋代洪適《隸釋》中關于鐘繇墓碑的記載,可以推斷出在北宋中晚期以來,原屬尉氏縣管轄的鐘繇故里“故鐘城”,已經改隸中牟縣管轄。

鐘皓墓坐標鐘氏家族墓所在

鐘皓墓是《魏書·地形志》長社縣中所收錄的又一處重要地名。鐘繇系鐘皓之孫,鐘皓年輕時曾因“公府連辟”而避居今新密一帶的大山里,六十九歲時終老于潁川長社縣故里,故《三國志》載:“(鐘)皓,年六十九,終于家”,其所葬之地至北魏時仍稱鐘皓墓。

鐘皓墓是探尋漢魏長社縣轄境與潁川世家大族鐘姓故里的關鍵證據。

現在尉氏縣莊頭鄉與中牟縣刁家鄉相鄰的地帶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秦崗,大秦崗北起中牟縣東的你吾崗村,經城前張村進入尉氏縣境,向南綿亙20里到尉氏縣莊頭鄉的辛莊村,中間沒有斷開。農田建設地,崗身已都被推,但仍保留有皓墳崗地名。皓墳崗東西寬30-40米,南北長100米左右,位于中牟縣刁家鄉城前張村與尉氏縣莊頭鎮房家村之間,現在屬于中牟縣刁家鄉城前張村。

陳隆文說,東漢時葬俗為祔葬,即子孫從其父祖葬,也稱歸舊塋。鐘皓系鐘繇祖父,鐘繇卒后歸舊塋,自然也要葬在鐘城南三里的家族墓地之中。北宋初年今中牟縣城前張村南3000米的皓墳崗一帶,還可以見到“鐘繇墓碑”,因此,現在中牟縣刁家鄉城前張村南3000米的皓墳崗地名,應該就是《魏書·地形志》長社縣“鐘皓墓”的所在地。

“鐘皓墓不僅是漢魏正史地理文獻記載中長社縣轄境內最北端的地名,而且其與北3000米左右的今中牟縣城前張村后的舊鐘城,都應包括在漢魏長社縣境內而屬于長社縣管轄。”陳隆文分析認為。

根據漢魏之際城墓關系的變化、世家大族塋域制度的特征,以及這一區域內漢代墓葬群與文物碑刻記載,陳隆文認定,今中牟縣城前張村鐘城遺址南三里的皓墳崗、高墳崗一線,應是漢魏之際潁川郡長社縣世宦大家——鐘氏家族的家族墓地所在。

陳隆文說,經過多種方式結合判斷,包括運用了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城墓分離制度,認定鐘繇故里與家族墓地,均在今鄭州市中牟縣城刁家鄉城前張村一帶。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 王戰龍

x 廣告
x 廣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