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脫口秀大會》第五季總決賽,奪冠大熱門鳥鳥再度語出驚人,自曝“平時我的人生狀態只有三種,中悲、大悲、超大悲”,提到自己“在困難沒來的時候,就魂不守舍了”,被朋友吐槽“你倒不是傻樂,你這是傻悲啊”。
爆笑之余,不少朋友也對“傻悲”的人們感到心疼。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傻悲”也是一種生存智慧,不信?趕緊來看看“傻悲”的利與弊吧。
01防御性悲觀很有用
我們通常認為只有積極樂觀,才能過上更健康、更充實的生活,似乎“傻樂”天然就比“傻悲”靠近幸福。
上個世紀80年代,著名心理學家南希·康托爾(Nancy Cantor)的一項研究,打破了這個看似“真理”的觀點,她發現,雖然“悲觀”通常被視為一種消極的特質,但是,有一種積極的悲觀主義,卻可以成為人們應對焦慮、恐懼和擔憂的認知策略。
康托爾將這種策略命名為防御性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而擅長使用這種策略的人則被稱作“防御性悲觀者”。
生活中的防御性悲觀者,與鳥鳥所形容的行為有許多相近之處,譬如:經常擔心事情的結果;常常在事情的一開始就做最壞的打算,即便可能會做得非常好;通常會試著想象如果出問題了,該怎么補救;
以及,主動花許多時間去想象什么地方會出錯。事實上,一個防御性悲觀者,或者處于防御性悲觀情緒中的人,實際上是在用一種有效的、適應性的方式來利用悲觀主義。
研究表明,防御性悲觀是一種很有用的降低焦慮的認知策略,會使你進入到“焦慮的深處”,將“焦慮”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再根據這些具體的“問題”做好充足的準備,以避免壞結果的發生。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自己親身體驗并進入焦慮,就很難洞察在其中讓你感到無助的究竟是什么,而防御性悲觀者老早就在心中模擬焦慮了。
由此可見,“傻悲”的人其實并不“傻”,他們是為了減少最壞可能發生的概率,以及確保真的發生了最壞的情況時能更好地面對和有條不紊地處理。
相反,經常“傻樂”的人卻真的有可能因忽略可能的風險而產生失誤。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02警惕“傻悲”的孿生兄弟——消極自證預言
誠然,防御性悲觀不會對我們造成消極影響,但悲觀的“家族”中仍有一些“孿生兄弟”值得警惕,譬如:有一類悲觀者容易產生“消極的自證預言”,自證預言也叫自我應驗預言,說到底就是你怎么想,會影響到你會怎么做。
提出這個概念的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對它的定義是,“自我應驗預言是一種能夠喚起新的行為的預言,并且該行為使得本來虛假的猜想成真了。”
當自證預言是消極的,我們甚至可能會主動獲取一個消極的答案,來平衡自己的負面情緒,譬如:陷入了“我會失敗”自證預言的悲觀者,或許不會為應對挑戰做出任何努力,最后真的“一事無成”。
消極的自證預言與防御性悲觀有所區別。
防御性悲觀者會考慮當這些壞事發生后該怎么辦,能否努力讓壞事不發生;他們也會因為擔憂而做好充足的準備,以避免壞的事情發生,降低焦慮水平。
而做出消極自證預言的人則不會有所作為,反倒是放任壞事發生,甚至主動促使壞事發生。
與防御性悲觀相對的,還有“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的態度和因為不愿意面對失敗結果而導致的“拖延癥”。自我設限的人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以給未來可能的失敗找好借口;
而做事拖延的人是逃避考慮可能的壞結果,他們應對的方式是不去開始,讓害怕的失敗盡可能來得更晚。
所以,悲觀的家族中,確實有一些“成員”會對我們造成消極影響,當我們再自嘲“傻悲”時,就需要識別自己到底是在“防御性悲觀”還是陷入了“消極自證預言”或者“自我設限”的情緒中。
03“傻悲”固然有用,“傻樂”也很重要
與悲觀者相對,許多人習慣在任務開始前暢想美好的結果,研究表明,這樣做也是有助于工作推進的,心理學上,將這種在事情發生之前對自己的表現產生樂觀期待,甚至樂觀幻想,以激勵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務的策略稱作“戰略性樂觀”(Strategic Optimism)。沒錯,“傻樂”的人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可以叫他們“戰略性樂觀者”。
心理學教授朱莉·諾倫(Julie Norrem)所做的一項實驗表明:與“防御性悲觀者”相反,“戰略性樂觀者”避免反思可能出現的負面結果時,工作表現更好,腦海中勾勒美好的未來會助推我們更好地投入當下的任務。
除此之外,還有研究表明,樂觀者確實更適合處在領導崗位。
2012年,杜克大學的研究對美國企業的1011名CEO和534名CFO做了人格測試,結果顯示,80.2%的CEO是那些“非常樂觀”的人(18分以上),其量表平均分比普通人的平均水平高出80%左右;90.2%的CEO具有冒險精神,他們不畏懼即將到來的風險。
同時,還有科學家發現,樂觀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少患心血管疾病,甚至更少患感冒。
這樣說來,偶爾把“傻悲”的模式懸置起來,嘗試看到事物積極一面也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必須強調:悲觀和樂觀只是我們在面對生活的未知時,所采取的不同的認知策略,它們沒有好壞之分。
如果你是一個“樂觀向上”的人,那么恭喜,請你繼續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如果你有點“傻悲”,也不必難過,或許你就是人群中的那個“人間清醒”。我們只需要維持自己的內心秩序,而不必向任何人證明。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