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又逢月末,短期利率有所翹頭,說明市場短期資金有些吃緊。盡管央行也加大了7天期逆回購操作力度,但是不是通過短期流動性的釋放,度過月末市場就又回歸常態?恐怕不行。第一,預算內的地方政府債務發行恐怕需要放量了,而且債務期限較長,這不僅對下半年經濟狀況意義重大,而且也是“化債”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第二,支持資本市場也要求央行更多釋放長期流動性。
所以,從總體力度看,單純降低10個基點的一年期貸款利率恐怕不夠。在美聯儲號稱繼續加息,美元因加息升值而致使人民幣匯率走勢較為疲弱,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央行繼續沿襲通過“降息”釋放短期流動性的做法,其之于經濟影響效果恐怕不會太好。
【資料圖】
那該怎么辦?轉變貨幣政策方式,引入以“長期流動性釋放”為主的“數量調節”方式。
貨幣政策改革,從“單一數量調節”到“數量、價格兩條腿走路”是改革,從“數量、價格兩條腿走路”再到“單一利率調節”同樣是改革,而這些改革過程實際都是否定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事物原本就是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斷發展的。所以,我們要依據客觀經濟需求,選擇最佳調節方式。
無論是數量還是價格,它們都是工具,央行不管采用哪個工具實施貨幣調節,都是市場化的調節手段。不能簡單認為“數量工具的使用是在否定利率市場化改革”。
實際上,現在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在采用“數量和價格兩條腿走路”的貨幣政策,而且,與歷史上的“兩條腿走路”貨幣政策方式存在明顯差異:過去數量手段也是基于短期流動性收放,而現在則更加重視長期流動性對于實體經濟的基礎性作用。這難道不是貨幣政策方式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斷改革嗎?
從現實出發,現在讓央行更偏重于數量調節,用大筆收購長期債券、同時壓低貨幣乘數的方式向市場投放長期流動性,恐怕比較難。畢竟,我們還有7%以上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可以利用,但問題是:一手降準釋放長期基礎貨幣,一手又超量收回短期基礎貨幣,這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放寬貨幣?而沒有較為寬松的基礎貨幣投放,信貸增量從何而來?實體經濟所需長期資本從何而來?商業銀行依托自身的貨幣派生能力真能破解“無米之炊”?
總之,貨幣政策方式應當改革,而且早改更主動。但無論改與不改,現在似乎都到了需要“降準”的時刻。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 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