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藝術界鬧出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大新聞”: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藝術品收藏館展覽的一幅名畫,竟然被掛反了——而且,已經掛反了整整 75 年。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都笑了——畫都能被掛反,這得多不認真啊。但你先別笑,咱們先看看這幅畫——
這是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畫作,名叫《紐約城一號》,可畫上既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任何人物,有的只是垂直交錯的幾何線條。
這樣一幅畫,到底怎么掛才算是沒掛反呢?別說是普通觀眾了,就是專門研究當代藝術品的專家,或許也會一頭霧水。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樣的當代藝術作品時,都會覺得很疑惑。這不就是五顏六色的 Excel 表格嘛,我每天上班都要用啊,它怎么就變成了藝術品了?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是藝術審美,審美能力究竟怎么衡量呢?
自古以來,對于什么是美,要怎么審美,人們提出過各種看法,許多哲學家、美學家莫衷一是。到了二十世紀,有一些科學家想到,也許可以用心理學、腦科學的辦法回答這個問題。
審美能力可以“打分”嗎?
科學家對什么是審美,提出了各種模型。具體到測量審美能力,他的方法是制訂量表。量表是一套精心編制的題目,人們平時熟悉的智商量表、焦慮量表就是其中的代表。
心理學家的思路是,編制一套題目,讓審美能力高的人能得高分,這不就能精確地測量審美能力了嗎?這樣的量表長什么樣呢?
舉個例子,1979 年的時候,心理學家就編訂過一個視覺美學量表,這個量表包含許多四十二對圖片,一幅是專家評估更有藝術性的圖案,另一幅是改變了外形的同一個圖案,請測試的人判斷,哪一幅更美。
這些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要是能分辨兩種圖片,自然說明審美水平更高[3]。這個辦法聽起來靠譜,可是仔細一想,就能發現它的缺陷。
首先,這種量表不能定義什么是審美能力,更像是一次知識考試,如果一個人學習過藝術,見過許多藝術品,就容易拿到高分。
還有,這種量表能測試繪畫、雕塑之類的作品,但是對音樂、詩歌之類的形式就無能為力了。
最后,類似的量表里包含的圖片都是歐美的科學家制定的,其他地方的人直接用可能吃虧,如果不重新修訂,測試結果就不可靠了。
量表這個方法能給出精確的得分,但是,這個得分究竟是什么含義,卻經常說不清楚。
之后的幾十年,心理學家還編制了多種量表,編制方法越來越精致,但是,大家也承認,量表是一種重要輔助方法,不能光用它給人的審美能力評級。量表的方法有局限,那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呢?
科學家發明了功能性核磁共振等方法,可以研究大腦進行不同心理活動時的反應。許多腦科學家想到,研究審美能力的新方法來了,可以在人們欣賞藝術的時候,給大腦拍一組照片,用這個方法,也許能解決藝術與審美的千年難題。
沿著這個思路,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叫做神經美學。利用最新的腦科學技術,科學家取得了許多發現。
例如,在欣賞視覺藝術的時候,大腦不光是視覺區高度活躍,額葉皮層也會激活[5]。而額葉皮層就是大腦里負責復雜的抽象思維和情感活動的腦區。這時候,負責愉悅體驗的犒賞通路也會激活,讓人產生一種愉悅的感覺。
腦科學家進一步研究什么樣的藝術能引發人審美的體驗,總結了很多原則,例如,突出、孤立的物體對大腦的刺激更強烈,還有啊,同類事物組合成一組,就比胡亂擺放的刺激更強。
還有啊,大腦對視覺信息有偏好,線條太少,顏色太簡單,感覺不刺激;線條太多,顏色太豐富,又感覺受不了。刺激的復雜程度不多不少的時候,大腦最喜歡。
心理學家發現,精心排列的物體可以引起視覺愉悅,奧林匹克五環標志就是一個例子。
還有啊,腦科學家認為,審美和演化也有關系。人類的祖先沒有藝術品,但可不是沒有審美體驗。面對美景、美人,原始人也能感受到美。
今天,人們在欣賞風景畫、肖像畫的時候,還是保留了祖先的審美習慣。比如,不管來自哪種審美文化,大家對美人面孔的標準比較一致,連嬰兒都能識別哪張臉更有吸引力。
古埃及藝術品娜芙蒂蒂胸像,精美的人臉能引發美愉悅感。這些研究,有的是把藝術品拆解成了視覺信號,還有的從演化的角度解讀審美能力的由來。它們給人們理解藝術提供了別樣的思路。
然而,想把這些研究的結果直接套用到審美能力上,可能就不合適了。有些科學家讓人欣賞藝術品,同時掃描大腦,給大腦激活的強度評級,激活得越強,說明審美體驗越強烈。
腦科學家阿爾瓦·諾伊就批評過,這類研究僅僅觀察了大腦的反應,這種反應究竟是不是來自審美過程,這類研究其實無法回答。
說到底,美、藝術、審美,每一個都是極為復雜的概念,而且和人的主觀體驗有關。大腦是人類最復雜的器官,研究它利用的是客觀的科學方法。
人們對大腦的研究還非常初級,想鉆進大腦里,用科學方法把美與審美弄清楚,科學家僅僅走出了一小步。
如何提高審美能力?
連“審美”本身都沒有個統一的說法,那“培養審美能力”不就更不靠譜了嗎?難道那些辛辛苦苦想要給自己孩子一些審美教育,希望提升一下孩子審美力的家長都錯了?其實,要想提升審美能力,科學研究還是給出了一些好建議的。
科學家用量表測試了許多人的藝術水平,又測試了這些人的智力和性格特點。結果發現,藝術水平和智力高低沒有什么關系,和性格內向、外向,是否親和,是否穩定之類也關系不大,唯獨和一個人的經驗是不是豐富有關。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于審美,科學家給出是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一套萬能的審美公式。
想要提升審美能力,最傳統的辦法依然有效:多看、多學。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研究提示我們,欣賞藝術保持開放的心態。
世界各國、不同歷史上時期的藝術有著不同的特點,來自不同的傳承和審美體系。懷抱開放的心態,才能沉浸到不同的藝術門類中。看到沒見過的東西,第一反應是皺眉頭、撇撇嘴,恐怕不利于提升審美。
北宋畫家郭熙的《早春圖》,《林泉高致》一書中分析了他的繪畫藝術。沒有一定的中國美術修養,就很難欣賞這樣的藝術品。而且,在心理學家看來,審美這件事兒,確實有新手和專家之分。
一個人依靠本能就能欣賞美景美人,但是沒有經過學習,卻沒法欣賞中國畫或者交響樂。藝術創作有師承與法度,除了心態開放,花時間學習藝術知識,甚至親身學習一點創作技巧,才是提升審美的不二法門。
Copyright @ 2015-2022 海外生活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 滬ICP備2020036824號-21 聯系郵箱:562 66 29@qq.com